|
新聞詳情
跟王陽明學如何保持樂觀積極的情緒發表時間:2024-06-21 16:59 王陽明一生歷經坎坷,遭廷杖、下詔獄、貶龍場、功高被忌、被誣謀反,可謂受盡了命運的折磨,但為何王陽明能在生活中卻能一直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有以下三個原因:
王陽明曾說:“只存得此心常見在便是學。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意思是只要常存養此心,就能經常覺察到心的存在,這就是做學問。那些已經過去的事,和那些還沒到來的事,想它有什么益處嗎?這樣胡思亂想,只能白白丟失清明的本心。 簡單來說,就是人要活在當下,專注眼前的事情,不要胡思亂想。專注于當下的人,不對過去做無謂的得失計較,對于未來尚未發生的事情,也不做杞人憂天的擔心,他們的心寧靜而清明,所以他們是快樂的。 人生,就是一趟開往死亡的列車,我們要學會欣賞沿途的風景,去享受這不長不短的旅途。人生旅途三萬里,走過一里少一里。這輩子,注定是無法重來的一生。不畏將來,不念過去,活好當下,如此,便不負此生。 王陽明在龍場時,曾經打造過一個石棺。原因就是因為他在悟道的過程中,始終不能放下自我,放下生死。他發下大愿,我就當自己已經死了,還有什么好怕的呢?他在石棺中靜坐修身,潛心悟道,終于有一天,了悟“格物致知”的道理。 人生最大的障礙是自己,如果不能破除我執,那人就很難獲得真正的快樂。我們之所以覺得痛苦,是因為我們的失敗。所謂失敗,就是事情沒有像“我”想的那樣發展運行,事情到最后,并沒有獲得“我”預期的結果,所以“我”就會痛苦。所以王陽明說,所謂的尋找快樂,就是一個不斷放下自我的過程。 佛家有一句謁語:“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span>王陽明也以為,煩惱的存在,都是由我們的內心生發出來的。以一顆平常心面對得失,盡人事,而后聽天命。該努力時竭盡全力,是非成敗反倒看得淡些,別為不值得的事鉆牛角尖。在名利場中奔波的現代人,是時候找找自己的“定盤針”了。 王陽明說 :“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功夫在減不在增,所謂減即去物欲之昏蔽;減盡人欲,便回復良知之本體了。 古代的圣賢也都告訴我們,過多的欲望是一切痛苦的來源,我們如果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欲望的滿足上,那么一旦欲望得不到滿足,快樂也就蕩然無存。而人的欲望是無窮無盡的,滿足了這個欲望,那個欲望就會冒出來,從此沉淪欲海,永遠不能自拔。 王陽明曾給學生舉例,古代的張良、董仲舒、諸葛亮、韓愈等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無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正是因為他們的欲望少,所以才能把精力專注在事業上,最終才取得了過人的成就。 只有通過節制自己的欲望,才能減少心中的雜念,才能讓心靈真正意義上沉靜下來,讓自己在欲海中脫身,做些有價值的事情。如此,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