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詳情
王陽明|有夢不覺寒,光明萬物生發表時間:2023-02-22 16:44 走進王陽明 ![]() ![]() 修煉包容外界、掌控自己的能力 王陽明的心學四訣: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句話意思是你只需要管理好自己的心,按照自己所知道的最大化的真、善、美,去規范言行舉止,心學四決既是陽明心學的精髓,也是告訴人們怎樣做成事。 王陽明經常引用《中庸》里的一句話: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耳不自得焉。意思是,無論富貴還是貧賤,無論處于順境還是逆境,無論身居高位還是低谷,一個君子都應該始終保持一致,自足快樂。 心不隨境轉,而讓境隨心轉,寧靜于內,無敵于外——這是一種需要不斷修煉的心功,一種真正強大的包容外界、掌控自己的能力。 打通知與未知、知與行的距離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往往不是穿越知與未知的距離,而是真正打通知與行之間的距離。比如,自然之霾是人心之霾的外在投射。環境問題,人人有責。很多人遇到環境污染問題只會抱怨環境,而不付出行動,沉默,事不關己,絲毫意識不到這是自私怯懦、于私于公都沒有擔當負責的推脫行為? 我們身邊有多少人談起心學來能呱呱背誦金句,談起理論來都是套路。卻在心里疑惑嘀咕:我為啥要像個苦行僧一樣苦苦修行呢?為啥要追求光明呢,一起在黑暗里同流合污唄,反正明明有人那么渣還是小日子美美的照樣過得嗨。所以,我們身邊有很多人盡管也明白很多道理,卻依然指導不了也過不好自己這一生。 人生有夢如花不覺寒 為什么要追求真善美,在行動實踐中堅持修行呢?。對此王陽明在《傳習錄》中用“巖中花樹”做了精彩的比喻論述:“汝未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汝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span> “心即理,心外無物”,是陽明先生心學的核心思想關鍵點之一。后面我們常說的,我是一切的根源,所要表達的涵義,應該和陽明先生的心外無物是同一個道理。其中不光是你沒有看見此花時,此花就不存在。你來看此花時,它存在了,你也看到了它的姹紫嫣紅。 王陽明走過了能文善武、砥礪心性、成就事業、修行不輟的一生,最終離世時給身邊的弟子家人只微笑著留下最后一句話:此心光明,夫復何言?人生有夢不覺寒。此心光明萬物生。自覺功德圓滿的一生,足以欣慰地告別,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還有什么必要多說呢? 修得此心光明萬物生 陽明心學的核心思想與現實意義便是——每個人都應該喚醒自己內心沉睡中的被遮蔽的光亮,都可以也都應該自力更生地去做一個或許平凡但不失尊嚴的內心強大的普通人。 漫漫征途中,撥云散霧,還得先點亮自己的一盞心燈來照亮腳下的旅程,還得靠自己堅實過硬的心功來踐行。即使有一天世界變成了荒漠,你也要在心中穩穩站立陽明先生的那一株巖中花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