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詳情
陽明心學,贏得信任的必勝法寶發表時間:2023-03-22 16:41 為什么說五百年前的王陽明心學,是當今企業經營者和從業人員的精神力量? ![]() ![]() 中國市場普遍存在三種結構性缺陷: 1.產品同質化泛濫,商家卻沉迷于夸張、抽象的廣告宣傳。 2.企業重物質、輕文化。忽視對員工價值觀的塑造。 3.員工只關心訂單成交,對消費者的情緒訴求視而不見。 從這三點出發,結合王陽明心學的啟示,不難提煉出企業戰略創新的三個關鍵詞: 1. 信任:利益驅動的大市場環境下,信任如金子般珍貴。誰能贏得客戶的信任,誰就是下一個王者; 2. 忠誠:高滿意造就高忠誠。誰能以關注顧客為抓手,誰就擁有了戰略發展的不竭源泉; 3. 內功:修煉內功才能創造真正的價值。誰能提升客戶的心性,開墾他們精神世界的土壤,誰就能讓企業基業常青。 我們往往在乎財富上的量級,卻忽略了顧客對信任與尊重的渴望。信任與尊重,才是為商之根本。而陽明心學,便是讓企業經營者贏得他人信任的一種學問。 ![]() ![]() 陽明心學是如何讓人贏得他人信任的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想想看:與信任相背的是什么呢?輕諾之人能相信嗎?說謊之人能相信嗎?夸大其詞者能相信嗎?投機取巧者能相信嗎? 為什么會失去信任?究其原因,口舌太貪、眼光太雜、預計太險,就會背離最開始的初心,失去顧客的信任。那該如何找回丟失的信任?贏得客戶信任,讓企業基業長青呢?答案就在陽明心學之中。 ![]() ![]() 1.純乎天理,而無人欲之雜。 只管把事情做好,為客戶創造價值,就是天理。和客戶溝通的時候,希望合作成功,收款順利,就是人欲。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 王陽明說: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當天理妨礙了人欲,就要滅人欲而存天理,不明知有害而為之。 王陽明“存天理,滅人欲”,人欲指的是不應當有的私欲、貪欲,是指不符合規律的“欲望”。人之正常追求也是“欲望”,但不是使人墮落甚至毀滅的“貪欲”。欲望要有“度”,人有索取欲望之時,先要衡量這種利益對于自己是否適合,你的貢獻應當大于索取或者是平衡,而不是相反。唯此才能帶來心安和快樂。商業越是復雜多變,企業越是需要回歸商業的本質。 ![]() ![]() 2.良知之外,更無知,致知之外,更無學。 這個時代,我們習慣對所有的一切都“構思過度”,所謂的“構思過度”就是宋明理學家們一再指稱的“私欲的障蔽”。那么,何以去昏蔽呢? 恢復被物欲遮蔽的本心的途徑就是——致良知。 王陽明寫過一首詩:“個個人心有仲尼,自將聞見苦遮迷。而今指與真頭面,只是良知更莫疑”。意思是說,人人都要和孔子一樣具有良知,具有圣人之心。圣人之心最重要的部分,就要屬“良知”了。 然而,凡夫的良知是被各種習氣私意所蒙蔽了,故從良知上演化而成形的外部世界,免不了被欲望所扭曲變形,呈現出了各種利益世界,所以必須通過一定的手段,將這些習氣訓化成與“天理”的運行方向一致,這種手段叫做“格物”。 格去讓人不信任的部分,信任自會來敲門?!吨杏埂费裕骸熬诱\于己,而信于人。”不欺騙自己的良知,是贏得他人信任的前提,這也正是陽明先生“誠意之功,格物而已”之深意。 ![]() ![]() 3.此獨知處,便是誠的萌芽。 明確指出了“君子慎獨”不僅僅是在于獨處時,而核心應該是在于“獨知”處。這個獨知處正是誠實的萌芽。此處不管善念惡念,毫無虛假,一對百對,一錯百錯。這里正是王與霸、義與利、誠與偽、善與惡的分界點。做生意要有使命感,堅定王道、正義、真誠、向善的志向,就是立誠。 在心上深刻明白信任是商業的基礎和企業長青的秘密(明);在起心動念處用正確的認知引導自己(誠)。誠則明,明則誠,踐行陽明心學,贏得客戶信任,如此大道至簡。 掃碼關注心之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