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詳情
紅塵修心三重門發表時間:2023-04-25 16:38 漫長歲月,我們終其一生,無非是把生活過好,把心安頓好。 繁忙的時候,根據自己的能力與節奏,把事情做好;空閑的時候,用心感受,發現生活里的趣味與快樂。忙時心不亂,閑時心不空,如此,人生才能更加地充實與豐盈。 ![]() ![]() 王陽明說:“啞子吃苦瓜,與你說不得。你要知此苦,還須你自吃。”在生活的高峰時,人即顯得快樂,在低谷時,人便顯得痛苦。而人生永遠都是忽高忽低,沒有永恒的高峰,也沒有永恒的低谷。所以,人生是痛苦與快樂交織并行,二者相伴相生的。所謂“沒有痛苦也就無所謂快樂”,就是告訴我們要正確對待人生的苦樂。 逆境對個人的發展不利,但是卻能磨礪人的意志,使之由脆弱變得堅強,變得韌性。王陽明歷經了磨難,心性比以前更堅強了。他開始了解群眾疾苦,為生民立命,在艱苦的環境中成長著自己,最終構建了心學理論的大廈。 人生就是一個過程,航行在人生之船上,我們可能經歷波濤洶涌,也會感受到風平浪靜。喜悅和幸福充斥在航行的途中,苦難和挫敗也是航向的一部分,只有痛飲過航行中的所有感覺,人生才會完整。 當我們接納苦,把苦看作是人生的必然歷程時,苦便不再是世俗的苦。同樣,接受樂,把樂當作是生命的歷程,樂也不再僅僅是世俗的樂。去享受生命的盛宴,享受所有的高潮與低谷,活在生命的苦樂之中,由此生命的樂趣便已被我們掌握在手中。 ![]() ![]() 人生在世,忙是不可避免的。事務繁雜,身體得不到休息,是一種忙;思慮過多,內心得不到安寧,也是一種忙。 王陽明的弟子曾問他:“尋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無事亦忙,何也?”這位弟子對王陽明說,自己一忙起來就容易煩躁。有事時固然心煩意亂,沒事時也鬧得心緒不寧。弟子感到很苦惱,希望得到老師的指點。 王陽明舉了個例子:“今人于吃飯時,雖無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寧,只緣此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 一些人被忙碌的生活所裹挾,無論做什么都得不到安寧。就拿吃飯這件小事來說,人坐在飯桌前,眼里放不下電視,手里放不下手機。并非真有什么要緊的事等著他們去處理,只因為平時忙慣了,吃頓飯的功夫都收不住心。飯也不能好好吃,覺也不能好好睡。心里總感覺到累,身體也得不到好的休息。 對此,王陽明提出的解決辦法是“精一之功”。所謂“精一”,就是專注做好眼前的這一件事。心若精一,哪還有功夫說閑話、管閑事?古往今來,成大事者都有此恒心。只要一心不亂,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 ![]() ![]() 《勸民歌》里寫道:“不見閑人精力長,但見勞人筋骨實。”其實不然。一個人忙慣了,一旦閑下來就會感到無所適從。人的身體如此,心也是一樣。 王陽明被貶龍場時,只擔任一個小小的驛丞。由于位卑權低,整日也沒什么公務,王陽明徹底淪為了一個“閑人”。但他沒有自暴自棄,在龍場的群山間找到一處山洞,并日夜端坐其中,參悟圣人之道。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時間的靜心思考,某天夜里王陽明突然頓悟,參透了“格物致知”的道理。 這段閑來無事的思索,也因此成為王陽明人生之中一次重大的轉折,史稱“龍場悟道”。 一個人閑暇時的所作所思,不知不覺間決定著他的未來。閑來無事,不如給自己的心靈充個電。存心養性,讓自己做個更充實的人。人生在世,所有經歷皆為一顆心。若那顆心能安定地度過一生,此生便無憾。但要讓心安定,十分不易。忙時,讓心不亂,需要智慧;閑時,讓心不空,需要樂觀。 一位學者曾說:“要做到內心強大,一個前提是要看輕身外之物的得與失。患得患失的人,不會有開闊的心胸,不會有坦然的心境,也不會有真正的勇敢。”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 一個人最好的心境,其實就是在全力以赴的努力過后,一切順其自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