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詳情
王陽明的龍場悟道,精髓就在8個字!發表時間:2023-02-21 16:45 王陽明人物概況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稱陽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和軍事家。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謚文成。有《王文成公全書》傳世。 王陽明一生坎坷,歷經磨難,但崇德尚義,文韜武略,成就卓著,尤其是他創立的“心學”體系,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影響深遠,也因此與儒學創始人孔子、儒學集大成者孟子、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并稱為“孔孟朱王”。其學術流傳至今,堪稱學界巨擘、“百世之師”。清代名士王士禎稱贊王陽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為“明第一流人物”。 王陽明被貶悟道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王陽明因得罪權奸劉瑾,被下詔獄、罰廷杖,最后還被貶貴州龍場驛任驛丞。居夷龍場的某個半夜,王陽明日夜反省,突然頓悟,明白了“心即理”,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史稱“龍場悟道”。這一大事件,標志著千古心學的真正開端和正式誕生,是王陽明從此邁入圣人行列的人生關鍵一刻。 《教條示龍場諸生》是他在龍場落難期間,對跟隨他學習的儒生的一番教誨。里面提出四點,“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寄托了陽明先生對世人的良苦用心,這看似毫不出奇的八個字,闡釋了貫穿指導一個人一生的基本理念。深刻正確認識,反復領悟精髓,行之必定對我們今后的工作、生活、學習等產生巨大促進作用。 1.立志: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立志排在第一,說明處在最為重要的位置。志向不樹立,天下就沒有可以做成功的事情。即使各行各業的技能手藝,沒有一項不是以志向為出發點。王陽明舉例,志向不樹立,就好像沒有方向的船,像沒有銜環的馬,隨水漂流,任意奔逃,最后到哪里才算到呢?這樣人生就會像一盤散沙。用現在的話說,志向就如同定盤星、指南針,關系著人生之路的平衡和方向,朝著自己理想的方向前進。 王陽明自己就是個典型的例子,童稚時老師問他的理想是什么,王陽明說“做圣人”,經歷了貶謫、刺殺、罷官、陷害之后,王陽明還是想要做圣人。放在當今社會中也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在他看來,立志是任何事業的開端。 2.勤學:不以聰慧警捷為高,而以勤確謙抑為上 王陽明說,立志成為君子之后,就要勤于學習。如果你立了志卻做不到勤學,那說明志向根本不堅定。要立志,還要志向堅定,這才是王陽明所強調的立志的完整內涵。 學習先要端正態度,不以聰明機警為高尚,卻是以勤奮謙遜為上上。王陽明說,只有具備這種態度,才有資格追隨于他,才有資格接受心學的啟發和洗禮。這其實已經是做人做事之道了,不止適用于勤學,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如此。 王陽明又延伸道:世間有兩種人,一種是肚子里沒料,卻要裝得很博學深刻,即使他裝出高高在上的樣子,招來的也只會是別人的厭惡和鄙棄。還有一種謙虛沉默自我持重的人,善于學習別人長處,同時也明白自己的短處而表現謙下,也會得到別人的贊揚和崇尚。當今時代,依然需要深深銘記王陽明的話,借以警醒和指引自己,并傳之后世。 3.改過: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 立志為方向、勤學為行動力,又怎能少得了把握方向,把握方向就是不至于走錯路,不至于偏離初心,能做到這點的唯有反省和改過。王陽明說,就算是圣人,也是不免要犯錯誤的。圣人與常人之別,其實不在犯不犯錯誤上,而在于能不能及時、不斷地改正錯誤。所以,人“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 他又指出人應當經常反省兩個問題:平常自己有沒有不知恥、不誠信、不道義的言語行為?有沒有對父母不孝順,對他人不友愛,而與奸猾、狡詐、茍且和刻薄沾了邊?這兩點,一個關系為人,一個關系處世。王陽明說,有這些不良行為的人,要么是不自知,要么是沒有朋友和老師的規勸約束;說白了,就是不知好歹,和沒有教養。 王陽明還強調積極改過是應該的,但不能因為犯了錯而過度地羞愧、沮喪和自卑。這樣還哪有信心和功夫去改過?所以既要樹立起態度,還要擺正好心態。如此堅持不懈地改下去,就總有一天能夠盡除自己的惡習。 4.責善:朋友之道,忠告而善道 責善就是勸人向善,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行善不僅是為人頂天立地的根源,更是無愧于心,取得福報的途徑,責善就是時時勉勵身邊人向善,同時也勸誡自己從善。 對于與朋友相處,王陽明強調要“忠告而善道之”。即對于朋友的過失,要做到盡力地勸告和開導,但要注意說話的方式。態度盡可能地婉轉曲折,因為只有這樣朋友才更容易接受、進而反思,于是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有這樣,才能盡到自己對朋友忠誠愛護的心意。 王陽明的這些話,完全就是說話之道。不論對朋友、長輩、師長、領導還是他人,該說的話還是要說,雖然坦言但不至于惡言冒犯,不因為避諱而不說但又要委婉。如此,才能實實在在地有益于別人,有益于增進彼此的感情。這是修養的體現,也是說話的智慧,也是我們畢生所需要學習的。 綜上:縱觀王陽明頓悟時刻明白的這幾件事,“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可謂基礎,立志可謂起步與方向,勤學推展開來就是為人處世之道,改過是修養德性、提升自身之法,責善推而廣之完全是說話之道,已經把人生的幾大方面全部囊括其中了。同時,心學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根本觀念,也已經蘊含其中。所以我們才說這是心學精華、人生要旨,銘記、領悟并踐行,人生必無所憂、無所失。 |